在萬物智聯的時代下,醫療賽道與機器人賽道愈發聯系緊密。
骨科是手術機器人最早進入的領域之一,也是當前手術機器人研究和產業化集中的熱點領域。

醫療的本質是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務,而骨科手術機器人的角色更多是協助醫生實現手術的定位導航。提高手術機器人的自動化和智能化程度,使其從手術工具變成醫生的“助手,醫療行業一直在行動。
據統計,我國創傷性骨折發病率高達321/10萬。

開放粉碎性骨折,內固定術后感染、畸形愈合和不愈合一直是骨傷科治療的難題。如何發揮中醫優勢,減小手術創傷,提高高效,減少并發癥的發生,是行業面臨的挑戰。
復位和固定是骨折治療關鍵問題。骨折復位和固定方法分為手法復位外固定和切開復位內固定。
相較而言,切開復位存在一定的缺點。
? 切開復位時分離軟組織和骨膜,減少骨折部位的血液供應,可能引起骨折延遲愈合或不愈合;
? 增加局部軟組織損傷的程度,降低局部抗感染能力,易于發生感染,甚至骨髓炎;
? 內固定材料一般需要取出,造成二次損傷。
為了解決這一難題,國內專家尚天裕教授融中國傳統醫學和西方醫學之精華為一體,以生物力學為主要實驗手段,以5萬余病例為臨床實踐依據,提出了包括“正骨十法”、“功能復位”、“自動牽引復位”等在內的一系列骨折治療和骨折愈合的新觀點,確立了中國接骨學——(Chinese Osteosynthesis)學派的形成。
同時,孟和教授明了骨折復位固定器系列,形成了孟氏療法,獲得多項國家專利。自此,中國接骨學(CO接骨術)正式得到傳播和推廣。
主要理念倡導閉合微創復位,實現骨折“功能復位”,配合以“彈性固定”、“有限固定”,以“動靜結合”的方式實現骨折“二期愈合”。
在有限手術配合下,將復雜骨折轉變為簡單骨折,采用非關節外固定使患者早期功能鍛煉。
這一轉變使CO系統由原始無血療法向有血療法轉變。這也是從傳統中醫正骨的活血化瘀,去瘀生新,動靜結合,筋骨并重;骨肉相連,筋可束骨,祛腐生肌,煨膿長肉等思想逐漸發展起來的。
相較于傳統開刀手術技術相比,CO系統有明顯以下特點:
1.獨家CO接骨架與骨針
2.基于幾千年中醫正骨技術精華,承接中國接骨學30年的積淀與發展
3.12年聚焦研發,形成了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技術集群。
4.學術資源優勢
我們致力于不懈努力完成CO接骨技術的“彎道超車”,實現技術突破,來幫助更多的患者重獲美好生活。
也會進一步研究中醫正骨復位外固定關鍵技術,提高骨折復位水平,構建中國接骨學關鍵技術體系,從而把骨折治療水平進一步提高。
實現中國接骨學微創和無創方法治療骨折方案的廣泛推廣和認可,實現中醫骨折治療的突破。